学工新闻

首页 > 学工动态 > 学工新闻 > 正文
【三下乡】“红色·忆思队”走进中国伟大工程,感悟匠人精神
作者:向慧芳  编辑:向慧芳   发布时间:2021-07-24  发布来源:环境学院    浏览次数:

7月6日至7日,环境学院“红色·忆思队”暑期实践调研团队在指导老师李文倩和刘文祥的带领下来到了宜昌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此次调研紧紧围绕着“传承工匠精神,践行匠人行为”的主题,深入探寻中国伟大工程背后的故事。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第一站忆思队来到了葛洲坝西坝小区党员活动室对当年葛洲坝建设者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了当年葛洲坝建设的相关情况以及先辈们是何种信仰、力量激励着他们积极的投身于祖国伟大工程的建设之中。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兴建葛洲坝工程一呼百应,集聚宜昌。根据他们的讲述,当时的工程建设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天晴一身灰,天阴一身泥,工程建设基本靠人力。在当时形势极端严峻的情况下,是他们心中的信仰支撑和激励大家奋苦前行,他们坚定的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做事不计代价,不计个人所得所失,一心想的就是把事情做到最好,坚持“先生产再生活”,顺利的完成了大坝的建设。听完这些前辈们的细心讲述,我们很是受启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当时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精神,但是并不代表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就在我们这个时代过时了,他们的精神依然可以运用到在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需要坚定信仰,忆苦思甜,要学习先辈们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匠人精神,积极的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伟大祖国需要的地方。

舍小家,为国家

第二站,来到了三峡大坝坝头库首第一村的许家冲村。忆思队成员先后参观了许家冲村移民陈列馆、太平溪镇污水处理厂、便民服务室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乡愁记忆板块展示的一副画中,爷爷带着孙子看星星,看什么星星呢?大型的工程设备;孙子陪爷爷看过往,什么过往呢?曾经祖祖辈辈的家园变成了大国重器的基地,曾今的渔民生活变成了今天的移民生活,可以看出老人流露出对过往的依依不舍,孩子流露出对未来和新家的憧憬。许家冲村在搬迁之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房子,就是用一根棍子,一张油布,搭建的简易住房,一住就是好几年,房子的建设也全是用人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许家冲村秉持着“奉献、自强、感恩、阳光”的移民精神,在移民搬迁后自强自立,重建家园。如今的许家冲村,基础设置完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真正的诠释了什么叫做“振兴是干出来的”。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要练就一番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精神本领,攻坚克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出成果。

三峡人,三峡魂

第三站,来到了三峡大坝。由于天气原因,仅参观截流纪念园。进入原址原貌保存的截流纪念园,深刻的感受到万千建设者追寻大禹足迹,在波澜汹涌的长江之中,成功实施了三次人工截流,修筑了两座挡水拦河大坝的伟大历程。同时,可以感受到雄伟壮观的三峡工程,身处其中,甚是震撼,其背后所体现的是国家的大力支持,凝聚的是无数建设者付出的艰辛,镌刻的是无数移民者的奉献。团队成员冒着大雨进行调研,中途没有一个人放弃,坚持完成调研工作,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继续传承“科学民主,团结协作,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的三峡精神,讲好匠人故事,为中国伟大工程的建设奉献青春与智慧。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进行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步骤,也是让大学生之后的职业道路选择更加符合当前的社会建设需求的关键一步。在此次调研中,忆思队成员参观中国伟大工程,和先辈们的交流中,真切感悟匠人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用实践去感受祖国的变化、强大以及人才的需要,更加坚定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办公电话:027-59367338 邮编:430200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2022 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